1948年11月4日,随着东北野战军总部的迁移到沈阳,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正式结束。这场胜利不仅标志着东北的彻底解放,更宣告了全国解放的曙光。辽沈战役的胜利,意味着解放军突破了长时间的僵持局面,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的战场上,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多地陷入胶着状态,甚至在一些地区处于劣势。然而,战役胜利后,拥有百万兵力的东北野战军成为了强大的战略机动部队,能够迅速调动到全国任何一个战场,以压倒性的优势扭转局势,最终实现胜利。
辽沈战役的胜利,还为解放军提供了一个稳定且资源丰富的后方。东北不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、粮食资源和林业资源,众多的兵工厂也为全国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。这些资源的支援,极大地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,为胜利的到来缩短了时间。
展开剩余77%1948年11月18日,第四野战军接到了军委的命令,要求结束休整,迅速进入关内。这时,四野的一位高级将领自信地表示:“单凭四野,就能解放全中国。”虽然这句话显得有些过于自信,但它也反映了四野当时强大的实力和士气。那么,当四野入关时,究竟具备怎样的实力呢?
辽沈战役结束后,东北野战军各部队进入休整,并同时进行了整编。1948年11月13日,东北野战军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,下辖第12兵团、第13兵团(次年新增第14兵团、第15兵团),共12个军、1个特种兵司令部、1个铁道纵队、1个骑兵师、2个整训师,以及六个后勤分部和南下工作团,兵力达到88万人。需要指出的是,这仅仅是入关部队的数量,还不包括留在东北的部队。如果将留守部队算在内,第四野战军的总兵力将超过100万人,这样的兵力规模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。
与其他野战军不同,四野的每个军下辖四个师,而四野兵力最多的军是洪学智指挥的第43军,总兵力达到63478人。其他军的兵力也不低,最少的也有四万人以上,而38军、39军和40军的兵力接近六万人。相比之下,当时的其他野战军,如第一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,其一个纵队的兵力也仅有一万多人,整个野战军的兵力也几乎和四野的两个主力军相当。
不仅如此,第四野战军的指挥官全都是久经沙场的著名将领,军委将多位在各大战区作战经验丰富的高级将领派到东北,如萧劲光、黄克诚、刘亚楼、邓华、洪学智和韩先楚等,他们的军事才能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此外,四野的兵员素质也远超其他野战军。这得益于罗荣桓主持的二线兵团建设,这一计划为野战部队提供了189个独立团、共40多万名优质兵员。这些兵员在编入野战部队前,已经接受了至少五个月的军事和政治训练。每位士兵必须掌握射击、投弹、刺杀和爆破等四项技能,射击要求在百米内不脱靶,投弹要达到35米以上,还要经过专业的刺杀和爆破训练。
此外,东野的士兵还被训练成三三制战斗队形,并学习如何在不同地形上进行战术布局。与其他野战军不同,东北野战军能够在稳固的后方根据地进行长期训练,而其他部队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。东北野战军官兵的政治素质同样出色,特别是许多士兵来自翻身农民,他们敢于打硬仗、恶仗,作战勇敢。
四野不仅重视士兵的训练,各级军官也要接受正规的军事培训。营、团、师的指挥官们被送到东北军政大学接受教育,林彪、罗荣桓、刘亚楼等高级指挥员亲自授课,讲授如何运用“四快一慢”、“一点两面”、“步炮协同”和“大阵地攻坚”等战术。此外,还重点讲解了司令部、政治机关和后勤机关的正规化建设。
一些人认为,东北野战军的成功源于抗战结束后获得了大量精兵强将,或是因为他们获得了大量日本关东军遗留下来的武器。然而,许多人忽视了东北野战军对战后总结和反思的重视。事实上,东北野战军在战斗之后的总结时间往往比战斗本身还要长。
例如,在1948年3月13日四平战役结束后,东野总部迅速下达命令,要求各参战纵队和师的参谋长带领作战、侦察、通讯、管理等部门的人员汇集到双城总部参加总结会议。林彪和罗荣桓亲自主持会议,并在会上作报告。会议结束后,各个部门分组讨论,结合作战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,最后制定出了一整套改进方案,为全军推行。
自1947年起,解放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,对大兵团作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各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,缺少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完成大兵团作战。东北野战军正是在一次次的总结与反思中不断适应战局,完善作战、侦察、后勤等方面的工作,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作战体系并走向胜利。
更为重要的是,东北野战军总结出的这套规章制度涵盖了作战、练兵、政治教育、后勤等各个领域,从野战军司令部到基层连排,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和制度。新中国成立后,许多四野的高级指挥员被调入总部,这正是因为他们具备建设现代化军队的专业素养,这对解放军的正规化、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杠杆的股票,股票配资论坛资料大全,安庆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